過動吃藥是治療?還是壓抑?

過動症孩子一定要吃藥嗎?是治療過動症,還是壓抑孩子身心?為了替過動兒孩子發聲,一群家長發起一場「有教無淚,藝起護兒」拒絕藥害健走遊行活動。

health01

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

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表示,「我們努力在這個心裡健康領域傳遞安全、無副作用的多元治療訊息,希望帶給患者、家屬及社會安定的最佳解決方案。一路走來,真的很艱辛,但是我們的確讓人們開始面對真相,民眾開始發覺自己有『知』的權利,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。」

好動孩子 游泳運動發洩精力

現場請到親身經驗的兩位家長分享教養過動孩子的心路歷程。小林媽媽(化名)的孩子好動,老師不斷「提醒」媽媽要帶孩子看醫生,小林媽媽開始在放學後陪伴孩子到公園運動、去游泳,發洩精力,孩子晚上便能靜下來讀書。

改變環境不再被學校抱怨

另一位小凱媽媽,孩子在三年級時碰到非常注重課業的導師,因為小凱愛講話愛玩,被建議要去看醫生。吃了一個月的藥,孩子不再對媽媽撒嬌,只是呆著不動,小凱媽媽發覺情況不對,停止給孩子吃藥,並且決定轉學。改變環境後,孩子再也沒有被學校抱怨有問題了。孩子現在是一位武術教練。

藥物的副作用被輕描淡寫

一名參與遊行的民眾表示,「精神科醫師從未讓我們知道,在治療ADHD藥物利他能的仿單(說明書)上列著該藥物會導致服用者有精神病症狀(幻聽、視幻覺)、導致自殺意念等副作用。為什麼這麼危險的藥物開給我們孩子時,只是輕描淡寫呢?」

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所有孩子

主辦單位指出,由衛福部核發的利他能仿單上寫著,「診斷必須基於完整的兒童病史與評估,而不能單憑其出現一項或少數幾項的特徵就下結論。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於具有這些症狀的所有兒童」。然而現今我們的孩子卻僅憑幾個題目,就決定孩子的童年要吃藥度過,而且還不知何時才能停藥。抑制行為、思考與活潑的精神科藥物,只會帶給家長父母無盡的淚水,台灣不要一個充滿淚水的未來,要的是一個適性發展、陽光活潑的未來與健康的世世代代。

健康醫療網:

http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news/article/29964

聯合報【60歲婦停服抗憂鬱藥 找回家庭愛】

37515

【60歲婦停服抗鬱藥 找回家庭愛】

2016-11-07 02:00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/高雄報導

小如從有記憶開始,就看著罹患躁鬱症的母親多次進出精神科,每天要服用10多顆藥物,發病時摔東西、自殘、甚至拿刀刺父親,因不想看到家中一再上演「武俠片」,她帶著母親尋求非藥物治療管道;靠著飲食、營養補充,60多歲的母親在停藥5個月期間能開始和家人交流,且手抖、尿失禁等症狀消失。

40歲的小如說,母親從少女時期就與精神疾病藥物為伍,但病情無起色,因數十年持續服藥,出現手抖、流口水、經常跌倒甚至尿失禁等副作用,整個人形同空洞軀殼;但在醫師協助下分階段斷藥期間,不但症狀消失、思緒清楚,還會主動買菜、煮飯給全家吃,聊起年輕時的往事,讓她終於體驗到母親對家人的愛。

中華公民人權協會舉辦「探索 #精神病學#死亡工業展」,昨天在新崛江「Young 167」開幕,展期至11月20日,針對國內精神藥物濫用問題提出反思,邀請醫師及躁鬱、過動症患者家屬現身說法,分享家人長期飽受精神藥物副作用的痛苦經驗,共舉辦20場公益講座,透過飲食、營養、運動等無藥害方式,協助患者找出病因,遠離藥物成癮痛苦。

協會秘書長醫師蘇熙文說,目前的抗憂鬱症藥物中,部分已有文獻證實患者服用後會出現暴力、自殺意念等副作用,有的藥物引發的自殺意念甚至是未服用者的7倍;研究發現過去美國校園槍擊案的凶手,有7成服用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藥物。蘇曾收治一名服用抗鬱藥物達20年的患者,飽受頭痛、煩躁、自殺意念所苦。

協會理事長、中醫師王聖惠說,一位退休後服用憂鬱症藥物10多年的大學教授,在進行飲食、營養等改變後,半年多就完全戒掉藥物,開心重拾退休生活。

原文為聯合報新聞: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2089073

udn-a2

公視【有教無淚、藝起護兒】報導

原視頻網址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NLU9ewJe9Q

根據調查,全國疑似過動、被轉診到「兒童心智科」或「精神科」的學童,有超過八成,會被確診是過動兒,進而被建議用藥。但有家長呼籲,希望外界,不要以精神疾病,來「標籤化」過動兒,而且要重視,過動兒用藥,帶來的副作用問題。

活潑好動、靜不下來的孩子,常被貼上標籤,是罹患過動症,需要藥物控制,不過,實際讓孩子服用藥物治療的家長卻認為,藥物不僅副作用太大,更壓抑孩子的潛能發展。

==家長 羅小姐==
爸爸媽媽你們要瞭解真相
不要輕易聽信別人說
你的小孩是什麼什麼
你要自己去了解你兒子
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

而從幼稚園開始,一路求學過程都被認為是過動症的凱文,是靠著運動抒發精力。

==家長 林小姐==
因為他的健康沒問題
他跟我的反應也很好
所以我就很艱辛 那段時間
我自己都會很困惑
但是後來他一路的發展
證實我的看法是沒錯的

==高中生 凱文==
感覺到自己
沒辦法把體能揮發出去
所以到後來參加社團
後來長大能夠參加東西變多了
所以就到處去運動
到處去找自己的興趣

根據公民人權協會對全國522間國小的抽樣調查,發現疑似過動兒被學校轉診到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,其中有超過82.64%的孩童,會被確診是過動兒ADHD,進而投以藥物治療。

==內科醫師 蘇熙文==
鑑定之外 應該藥物應該是做最後
可是我們目前都是
幾乎當第一線在使用
他應該先去排除這些背後的因素
然後解決背後的因素
這才是真正治本的道理

醫師也認為,即使選擇接受藥物治療,家長也必須清楚瞭解副作用,並尊重孩子的意願,呼籲各界不要輕易將過動兒,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。

記者 李淑蘭 陳顯坤 高雄報導